日期:2025-07-28 08:13来源:宜昌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
责任编辑:办公室阅读量:

  7月14日至15日,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。会议提出,要以建设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,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。

  面对新任务、新要求,如何把握发展新变化,探寻发展新路径,更好为城市“提质”,让群众可感可知?宜昌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用行动作答。

  7月17日,在宜昌市海绵城市技术研究中心,新建成的“海绵城市建设监测评估智慧管理平台”正在试运行。屏幕实时显示着全市100多处监测点位的数据,技术人员正进行最后的系统调试。

  “平台对项目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可实现从立项、设计、建设、验收到运维的全过程跟踪管理,实施城区内涝防治监测预警。”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海绵城市建设科副科长赵羽介绍,这套平台是建设安全可靠韧性城市的重要探索。

  作为典型的滨江山地丘陵城市,宜昌年均降雨量达1162.9毫米,地形复杂多样。2022年入选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,宜昌因地制宜探索绿色优先、“蓝绿灰”结合的系统治理模式。卷桥河湿地、郭家湾水库等自然调蓄空间成为城市的“天然海绵”,新改建150公里雨水管渠、新建排涝泵站等工程进一步夯实了城市的“灰色防线”。

  “海绵城市建设监测评估智慧管理平台”可实时监测城区9处降雨量、22个海绵项目、24个易涝点等的数据,通过“海绵城市一张图”直观展示城市水情。比如当降雨量达到阈值时,“积水风险管理子系统”将自动预警并显示积水点位。

  韧性城市,不仅要“扛得住”,还要“恢复快”,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、维持城市的核心功能运转,并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。这需要将韧性思维融入城市发展的dna中。

  赵羽表示,随着平台的正式投用,将探索提升宜昌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性与精准性,让城市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更具韧性,让市民生活更加安全舒适,这条探索之路虽然漫长,但每一个进步都在让城市更好地“呼吸”。

网站地图